亚博888-亚博电竞官方网址

在“第一国门”上“临空一跃”——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探索高水平对外开放新路径-亚博88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王晶晶 2023-07-06 12:12:21

来源:7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旭

华北空域,四面八方航线汇聚,被誉为“第一国门”的首都国际机场,航线网辐射全球。而在机场周围更辐射出115.7平方公里土地,孕育滋养着1.2万家企业的“临空经济带”。

作为我国临空经济的起源地,2022年2月,原北京临空经济核心区和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整合成立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形成临空经济区、综合保税区、自贸试验区“三区”统一,全域经济发展“一盘棋”。整合组建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值双双同增破五成。今年以来,新增入区企业244家,同比增长24%。开放型经济区树立开放型经济旗帜。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受访者供图)

400余家企业撑起航空枢纽

在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内的中国航空器材集团8000多平方米的保税仓库内,巨大的货架上整齐码放飞机襟翼等大型部件,螺钉、螺帽等消耗件……航空公司在平台下单后,最快30分钟内即可完成拣选、包装、海关预申报。

1993年,顺义区政府依托首都国际机场对周边区域进行空港产业规划,标志着首都机场临空经济起步。历经30年发展,该区域聚集中航集团、空中客车(中国)总部、首都机场集团等400余家航空企业,是全国航空服务企业集聚数量最多的区域。在这里,临空经济的新脉动随处可见。

航材共享促航空高质量发展。随着中国航空业的快速发展,飞机维修保障所需航材储备负担日渐加重。如果一架飞机因故障长时间停飞待修,多停1小时都意味着巨大浪费。

“为保证飞机安全、准点运营,航空公司在各地设立航材库,以备不时之需。”中国航材集团相关负责人说,“如果能够让各航司的航材流转起来,就能大幅降低飞机维护成本。为此,中国航材集团推动建设航材共享平台。”

经过多年发展,航材共享平台的单机平均保障库存低于国内平均水平,aog支援管理(航材互援)市场份额达60%,航材周转件库存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为航班正点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航材共享平台是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软环境”升级的缩影。近年来,园区吸引力显著增强,进驻园区的航空企业越来越多。“航司频繁互动、航空产业链密切业务合作,将助推航空业加速复苏。”这位负责人说。

在园区一路走一路看,记者发现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整合组建一年来,区域内高端临空产业进一步聚集,“港产城融合、保税非保税功能协同、高端临空产业聚集”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

在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ameco)发动机装配分解车间,装配组组长李天龙正在检修gtf发动机叶片,作为技术班组组长,他对航空维修发展感触颇深。

ameco发动机装配分解车间,装配组组长李天龙正在检修gtf发动机叶片。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陈旭摄

以前接的国际航空公司维修单,修完后还需要“物理出关”:专用定制气垫运输车辆陆运往返,运输时间长、费用还高。“现在天竺综保区即可报关,单台发动机运输周期从15个工作日缩短至5个工作日,公司交付越快,国际竞争力越强。”李天龙说。

ameco航材与采购部总经理吴刚介绍,天竺综保区推行便利化通关模式,可在天竺综保区认定为物理出关,解决“境外流转”问题,并可申报免抵退税,彻底解决了维修发动机的政策壁垒。

截至5月底,已有156台飞机发动机借助天竺综保区模式通关完成修理,在节约72%运输成本的同时,累计退税额近1亿元。

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协助解决企业难点问题,保税维修政策更进一步:将通关免抵税适用范围,从发动机扩展至飞机起落架及其他航空零部件,进一步提升园区航空维修能力。

“我们将加快推进航空服务产业强链补链、降本增效,不断优化临空上下游企业发展壮大所必需的要素和环境,推动航空服务业持续繁荣发展。”首都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顺义区副区长(兼)宋鹏说。

三重政策助推高质量发展

距离首都机场t3航站楼东直线距离不足一公里,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内科研人员们正在对基于北斗三号全球短报文通信、多源融合高精度定位技术等卫星应用及运营的相关技术技参进行热烈讨论。这家企业去年10月份入驻临空经济区,今年一季度营收增长7000余万元,同比增速达75%。

中交信科总经理刘杨说,企业还没搬进园区时,园区就围绕企业入驻、积分落户、扶持政策等数次到企业“送服务”,及时排忧解难,让企业发展信心倍增。

在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浪潮中,交通作为传统土木工程行业正在快速经历数字化转型。承担数字转型的中交信科,与临空经济区转型发展,一拍即合。

2020年,首都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被纳入北京自贸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服务业扩大开放、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三重开放政策叠加,成为带动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

占全国进口疫苗数量超一半的科园信海(北京)医疗用品贸易有限公司,是赋予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政策首批“吃螃蟹”的企业。顺义区税务局工作人员介绍,一般纳税人试点企业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参与国内环节税收抵扣,为试点企业带来多项利好。

“试点政策为扩大内销打开了大门,将企业两头在外的‘v’型模式,转型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x’型模式,目前一般纳税人试点企业已达47户。”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科园贸易对外事务部总经理胡晓霞说,试点后,公司从原来的进口代理服务型企业跃升为医疗经营贸易企业,经营规模也从千万级别跨到了百亿级别行列。

获批北京首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获批全国首家空港型平行车进口口岸,打通北京至货运新通道……北京市顺义区“两区”办介绍,去年以来,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完成市级“两区”建设任务中顺义区承担的83%,1项案例向全国推广,1项案例向全市推广,向经营主体释放发展活力。

在一份纸质园区投资指南上,记者看到汇集市区两级政策清单足足有49条,涵盖航空服务、数字贸易等七大产业,每条都给予企业真金白银的支持。“我们以抓好‘硬环境’建设、提升‘软环境’水平的‘两个环境’为抓手,不断迭代升级服务举措,着力构建高效便捷的开放生态。”北京市顺义区区长、首都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工委副书记(兼)、管委会主任(兼)崔小浩说。

外资共享发展机遇

近期,在新国展二期项目会议中心主会场施工现场,历时近9个小时,重达1168吨的钢桁架提升17米,准确到达预定位置。钢桁架的顺利提升,标志着钢结构施工关键节点圆满完成。

中建二局现场总指挥许成凯介绍:“精度要求高是超千吨钢桁架提升过程中要面临的一个难点。我们将以过硬的技术、饱满的热情,确保项目顺利完工,迎接海内外八方来客。”

今年2月,顺义区发布了《顺义区鼓励会展产业集聚发展扶持办法》,是北京市首个会展业专项扶持政策,鼓励优质的会展企业及关联服务主体集聚,奖励资金规模达5000万元,单项奖励资金最高600万元。

顺义区副区长李向英表示,作为立足北京“五子联动”,高质量打造“双枢纽”国际消费桥头堡的重要载体,未来,新国展地区将建设成为商务会展与临空经济、国际消费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北京国际会展商务区。

站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远眺,15.577平方公里空间直管区、28.5平方公里功能扩展区、115.7平方公里政策覆盖区层层相扣,不仅树立首都开放型经济新旗帜,更为全球接入中国市场、共享发展机遇开辟了广阔空间。

“中国现在是将来也是我们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上,罗尔斯罗伊斯民用航空公司首席财务官艾尔温德·巴兰介绍其在中国的重大投资:

2022年9月,罗罗与国航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北京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baesl),公司落户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新公司预计2026年正式营运。记者从项目方了解到,目前项目已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正在完善倒排工期表。

为区域内企业做好服务,需要有“以真心换真心”的诚意和“一步一个脚印”的做法,优质的营商环境往往体现在细节之中。

对此,园区企业博世工业4.0创新中心的代表感触颇深。5月9日,在管委会协调下,博世工业4.0创新中心与园区内4家仪器仪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助力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实现“家门口”的合作共赢。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很多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交叉赋能,海内外企业直接就可能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有关负责人说。

例如,管委会不断梳理企业诉求,带着“解决问题助发展”的思想,在企业面临的货物通关、资金支付、境外人才引进、企业准入、国内市场拓展、保税非保税融合等方面不断探索制度创新,形成问题解决有效闭环。

位于园区内的宝洁技术有限公司是宝洁公司在最大的研发基地。近期,该公司扩大研发投入,宝洁二期扩建项目于今年2月顺利启动。

“如果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北京宝洁不可能顺利走到今天。”宝洁公司全球研发高级副总裁莫梓楠说,临空经济区给予企业全方位支持:协助顺利迁入顺义并建起研发中心,还在企业周边打造充满活力的生活环境,更提供奖励支持政策措施,让企业能够持续投资于研发。

“新时代的首都发展迈进了新阶段,积极承接发展与首都定位相适应的文化、科技、国际交往等功能,提升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能力,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发展,既是顺义的职责使命,更是重大机遇。”北京市顺义区委书记、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工委书记(兼)龚宗元说。(参与采写:张祖豪)

相关推荐

近日,国家商务部正式公布了2023-2024年度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名单,全国共132家企业入选,其中陕西省2家。

传承破冰精神 开拓共赢新局面——中英工商界人士共话两国贸易合作的历史与未来

在6日举行的中英贸易“破冰之旅”70周年活动上,来自中英工商界的约100名嘉宾共聚北京,叙友谊、话合作、谋发展。

引金融活水 润实体经济——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一线观察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近日,新华社记者深入多地调研,切实感受到金融支持稳增长力度持续加大,为实体经济稳步复苏、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