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广州5月27日电(刘志远 杨阳)26日,以“新战略引领新发展新生态‘碳路’新时代”为主题的2023年度首期“南沙观察家沙龙”成功举办。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杨姝影表示,气候环境风险已逐渐成为经济和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应从完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推动气候投融资标准国际化等六方面推动气候投融资取得新进展。
杨姝影表示,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一系列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和连锁效应,气候环境风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硬约束和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
杨姝影认为,目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相关政策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中央和地方联动、政府和企业互动以及全民行动的总体特点。
据悉,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同年10月,国务院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在顶层设计的统领下,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煤炭、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的实施方案也陆续发布,与科技、财税、金融、碳汇等方面保障措施一起,共同形成“双碳”的“1 n”政策体系。
杨姝影表示,气候投融资在“1 n”政策体系中地位重要,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其中,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重要工作。
据了解,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已初步形成中央和地方协同发力的工作局面。截至目前,23个试点地方共储备气候投融资项目超过1500多个,涉及资金近2万亿元,其中11个地方的气候投融资项目已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19个地方开展了碳金融的创新,占比82.6%;12个地方开展了碳账户的实践,占比52.2%;12个地方推动设立了20个气候投融资相关的基金。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气候投融资相关工作,杨姝影给出六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完善气候投融资试点与科技、财税等政策的协同配合;二是推进气候投融资标准与绿色金融标准协调一致,推动气候投融资标准国际化;三是积极推动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政策和投资落地,绿色低碳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领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四是完善气候信息披露标准,在生态环境部《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基础上,逐渐完善更多温室气体排放的信息披露要求;五是完善气候投融资工具,出台双碳目标的激励及配套政策;六是积极拓展气候投融资国际交流与合作。
据了解,“南沙观察家沙龙”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社分社、市南沙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旨在“在南沙看世界,让世界看南沙”,共促南沙高质量发展。